轻小说网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428章 组合拳(第6页)

内有大事,不见台谏。外有大事,亦不见台谏。众卿可知,朕的台谏官们在做什么吗?”

赵瑗一拍御案,振声道:“他们这些本应系天下之事、任天下之责的台谏官们,在弹劾杨沅和同僚因为一个女人斗殴,在弹劾杨沅与一对干娘义女来往密切!”

副皇帝阁下“嗤”地一声冷笑,撇嘴道:“有些人呐,张口仁义道德、闭口天下苍生!

可是除了别人裤裆里那点事儿,他什么都看不见!

这种口是心非的伪君子,一定是事君不忠,事亲不孝,事友不信,莅事不敬之辈!”

杨沅马上奏道:“臣启陛下,我朝台谏之制,初时尚能做到宁鸣而生,不默而死。

台谏之制的败坏,始于王介甫。

王相公变法急于求成,遂将兄弟王安国的舅兄谢景温任命为御史台长官,又亲自推荐他人做谏官、御史……

台谏自此皆为王相公门下,台谏之制就此崩坏,从纠正帝相之错的谏官变成了党争者手中的一口刀。”

沈该听着,思维已经有点跟不上了。

不是,咱们不能讨论一下要不要派水师去金国海域剿匪吗?

怎么又扯到王安石和台谏制度了?

一件一件的解决不好吗?

赵瑗沉声道:“台谏之风败坏,始于王介甫干涉台谏。由此可见,台谏不可承宰相风旨。”

沈该终于忍不住了,立即出班奏道:“以臣观之,台谏若不可承宰相风旨,亦不可承人主风旨。”

赵瑗马上接口道:“沈相公此言大善,台谏官须得独立于行政,帝、相不加干扰,才能做到弹击之际无所顾忌而得尽公义!”

嗯?

沈该愣了一愣,他只是发现官家这是想把台谏收归皇帝控制,所以急急出班反对,将官家一军。

怎么就……

鹅王赵璩道:“台谏官,一个纠察、一个规谏,纠察规谏本应一体,纠察时自可规谏,规谏时当然是因为发现了该纠察之过错。

所以依臣看来,台谏不仅当独立于帝相之外,而且应该将台谏合流,两者事权归一。”

沈该听的又是一愣,台谏合流,那倒是一桩好事。

台谏官也是士大夫出身,台谏合流,可以大大增强士大夫对皇帝的监察规谏力量。

问题是……

台谏不受宰相控制……

沈该马上说道:“晋王殿下,台谏合流,权柄愈重了。

若不受钳制的话,那么岂不是要重演元丰改制之前故事?

政令但有所出,必遭台谏反对,以致政务蹉跎,不得执行?”

杨沅道:“所以说,台谏是约束帝、相之权的,台谏官也当受到约束才成。”

鹅王问道:“依你之见,又该如何约束台谏呢?”

杨沅道:“台谏官,当职低而权重;

台谏官之人选,须由宰执部堂之臣推荐,官家御笔选定。

然,台谏官必须规避大臣之亲眷、僚属和门生。且一旦任职台谏,不得与大臣往来。

再有,台谏常在,而台谏官不可常在。

一任知府尚有三年一换之制。倒是台谏官们,常常一做便直坐到告老还乡,此亦为一大弊端。

还有一点,就是台谏官们的‘风闻奏事’之权。

台谏官们常拿道听途说之语,就去参劾朝廷大臣,岂不荒唐?

臣遍翻古籍,寻其出处,在唐苏冕《会要》中发现了它的出处:

《唐会要》记载:御史收受词状,弹劾官员时,恐举告之人受到被劾官员的报复,故皆略其名姓,言曰风闻访知。

这,就是‘风闻’的来历了。

热门小说推荐
一窝三宝,总裁喜当爹

一窝三宝,总裁喜当爹

爸爸跳楼自杀,妈妈摔伤成了植物人,钟浈被迫签下合约,与陌生男人生孩子,十月怀胎后生下一对龙凤胎,谁知混乱中她又再次阵痛!原来肚子里居然还有个宝宝存在!她大喜过望,带着仅余的小儿子远离这座城市,三年才敢再回归,万万没想到,缘分的帷幕又一次拉开...

恐怖红包群

恐怖红包群

同学群玩抢红包游戏,却没想到被要求执行一个个任务,身边死亡的同学越来越多,同学们之间为了生存已经不折手段...

鬼夫难缠

鬼夫难缠

一串玉石手链,意外的将我和他紧紧的纠缠在一起。从此以后,我就踏上了一条不归路,挖坟斗小鬼周游在各种牛鬼蛇神之中。不仅如此,我还成了那位爷的保姆丫鬟兼暖床的工具。可素,我是一个有理想,有抱负的大好青年,怎么可能就屈服在那阎王爷的淫威之下?就在我要卷铺盖卷儿跑路的时候,却被一双白白嫩嫩的小手给抱住了腿麻麻,你要去哪儿?黑白无常和牛头马面,更是齐刷刷的喊着嫂子。怎么看我都看掉进一个早就准备好的大坑。我只能流下了两条宽面条泪...

茅山后裔

茅山后裔

我是一个灾星,刚出生就克死了奶奶,爷爷以前是个道士,为我逆天改命,却在我二十岁生日那天离奇死亡。临死前,他将一本名为登真隐诀的小黄书交给了我,却让我四年后才能打开...